时间:2023-7-7 16:56:03 来源:本站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张振海
一、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 详见概论和纵览
二、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 详见概论和纵览
三、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指南 详见概论和纵览
2023年07月07日16:30:29节气 小暑
小
小xiǎo,甲骨文,象形。小篆,会意。沙粒形。《说文》 小,物之微也。从八和亅。本义:细、微。形容事物在面积、体积、容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跟“大”相对应。
用来形容排行最末的;年纪最小的。附在姓氏、称谓前,用来称呼比自己小的年轻人。
作谦辞,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名词:年幼之人。小孩、小辈……动词:轻视慢待。小看、小瞧……
代词:自称谦词。小臣、小弟、小女……虚词:可有可无。小休、小众……
形容词:小往大来。小满、大满,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小”字也是个部首,常作形符。这里是形容词,主要指物之微也,跟“大”相对应。
暑
暑:shǔ 炎热,熱也。本义是:炎热(形容词)。也是:炎热的日子(名词),如夏季、暑月。
从日、从者。热也。《说文解字》把“暑”分成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者”来示意。“者”不单指人,还包括世间万物,所以“暑”即有太阳下的万事万物之意。
也可以把“暑”拆分成“日”、“土”、“日”来理解,暑天土地上下都被太阳烘烤,非常炎热。有谚语为证:“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中医认为,暑“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之一,暑邪。
古人认为,暑乃热之极。暑下面那个“者”,在篆文里本是滚水沸腾的“煮”,寓意“天热如煮”,到隶书才演化成“者”。这里主要指炎热,也指炎热的日子。跟“寒”相对。
小暑
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夏季的第五个。每年阳历(公历)的7月7日前后交节,太阳到达黄经105°即是。今年是07月07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韩非子·人间训》: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
《素问·脉要精微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
《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解读:
夏至虽有四最(太阳正午最高,辐射最多,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可谓至极),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还在继续积蓄。最热是在之后的小暑、大暑、三伏。详见另解
小暑尚为小热,大暑才真正进入民谚所说的“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
冬天小寒、大寒最冷,夏天小暑、大暑最热。
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小暑可以说是炎热的开始,而大暑则是炎热的顶点。
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即:梅雨天先后结束,三伏天拉开序幕。
三候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再五日鹰始击。
一候,温风至
解读:温热之风吹来带着热浪而极矣。
二候,蟋蟀居辟(蟋蟀居壁)。也有说:蟋蟀居宇
解读:《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即小暑时节,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三候,鹰始击(鹰乃学习)
解读:击,搏击也。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幼鹰由老鹰带领,从鸟巢中飞出来,开始学习飞行博杀猎食的技术。
特点
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
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小暑过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更需加强田间管理。
唐代诗人元稹zhěn诗云“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最热的三伏天也在小暑期间开始。俗话说: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至阳至刚,至阴至柔,循环往复。小暑是全年降水最多的一个节气,并会出现大暴雨、雷击和冰雹。农谚:“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小暑热,果定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 “雨落小暑头,四十五天不断流”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天气炎热,雷暴增多。
习俗
“天贶节”kuàng据史书记载,相传在先秦时期,人们会在伏日之时祭祀炎帝和祝融。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也是太阳之神。祝融则是火神,为炎帝之玄孙。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这就是“伏日祭祀”的来源。此节宋代哲宗元符四年,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故称天贶节。“贶”即“赐”,即天赐之节。
“小暑曝书”寺庙会晒经书、法器,老百姓则晒书画、衣物。小暑后的六月六就是古代的“晒衣节”。传说这天是龙王晒鳞之日,人们选择在这一天晒衣服、晒书画可以避免被湿腐、虫蛀。“曝书”习俗在我国至少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有很多趣闻轶事。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中原地区盛产小麦,进入小暑,麦子收仓也晾晒好了,正是吃面食的最佳时候。三种面食,都可以配上鸡蛋,同是主热食物,又都是养护脾胃的食品。伏天吃过这些热性食物,反而感到凉爽轻松,胃口大开,变得舒爽精神。
有的地方首选吃饺子,伏日食欲不振,而饺子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有的地方爱吃面,这个习俗很普遍,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有的地方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因羊与阳谐音,所以流传甚广。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民谣有:“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有的地方庆祝丰收,祭祀、感恩要吃新。“吃新”乃“吃辛”(小暑后第一个辛日)。古人将后稷奉为“谷神”,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饭祭祀谷神,然后尝新米、喝新酒,谓之“六六福”。尤其是北方人在这天要用新米做粥喝。
有的地方喜吃时令,清凉消暑的食品。莲藕、芒果、瓜蔬、喝粥、煮鸡蛋。
有的地方还有吃黄鳝的习惯,这时的鳝鱼肥壮、粗大、结实、味美,强身健骨,故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据古籍记载旧时的大力丸,配方中一味重药就是鳝鱼。
有的地方有吃伏食,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制物品,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是干的,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发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
养生
小暑之季,气候炎热,易感心烦,情绪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方面,要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孙思邈说:“是月肝气微弱,脾旺,宜节约饮食。此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纵意当风,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泄之患,切须饮食温软。”
中医认为春气通于肝,夏气通于心。夏季心火亦旺,容易心浮气躁。而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小肠经靠心经供应气血。多数颈椎病都是心脏供血不足,造成小肠经气血虚弱。故而颈椎、肩周有问题的朋友,可以抓住这个时机按摩小肠经来调理。
“热在三伏”,“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天气热的时候要多喝粥。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不洁、不协的不良习惯。起居:少动多静。饮食:清淡为主。气血:注意养心。在这个时节,应多吃些清疏解热的食物,如豆芽、菊花、绿豆、荷叶、百合、薄荷等。
四、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奇观 详见概论和纵览
文化贡献 详见概论和纵览
文化遗产 详见概论和纵览
文化经典 详见概论和纵览
小暑配诗词
唐•元稹诗选《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靄,阶庭长绿苔。
鹰鸇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金•庞铸诗词《喜夏》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被荐枕,黄奶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凉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文化杂谈 详见概论和纵览
下面更精彩
小暑的谚语
小暑收大麦,大署收小麦。
小暑要小割,大暑要大割。
小暑头上一点漏,拔掉黄秧种绿豆。
大暑前来小暑后,庄稼老头种绿豆。
羊盼清明牛盼夏,人过小暑说大话。
小暑无雨十八风,大暑无雨一场空。
小暑的趣谈
小暑是最好的赏荷时节。小暑的节气花正是荷花。小暑的荷花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荷花又称莲花、芙蓉等,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我国原生地之一。早在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的莲子化石。荷花根茎叶花都可当做食物,且药食同源。荷花盛开之际,灵秀俊雅、婀娜多姿的神态,高洁青淳,自在美丽的气质,更让国人对其赞美、为之倾倒。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享有“沉鱼落雁之容的西施相传就是荷花神。
三伏天,另行介绍
责任编辑:陈龙狮
审核:薛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