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承 | 滚动 | 专题 | 特稿 | 头条 | 热点 | 人物 | 资讯 | 娱乐 | 传媒 | 教育 | 书画 | 房产 | 旅游 | 地方 | 健康 | 民生 | 公益 | 汽车 | 红色

重庆市江北区老文友聚会锦菲品茗迎新 忆往思昔 展望未来

时间:2021/12/5 9:10:04  来源:新文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文网-重庆12月5日讯(图文/李智镕  戴蒲生)12月4日上午,冬阳熠熠的观音桥,春意盎然的锦菲大酒店,江北文学帮迎新茶话会在这里举行。江北区作协三届领导悉数莅临,大家围桌畅谈,追忆往事,展望未来。茶话会由刘咏梅老师主持,她说,继前年5·25,今年3·3之后,江北老文友又来到这里聚会一堂,提前喜迎新春。

众所周知,上世纪198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那时在小小江北区,也掀起了文学高潮,一片兴旺景象。出人才,出作品,领风气之先,名声在外,故在重庆文学界向有“江北帮”之说。

几十年后,时过境迁,故人星散,甚至有的已经不在人世,但是记忆犹新,深情依旧,当此2022年即将来临之际,健在老友们又第三次来到这里,同忆当年,共话情谊,其乐融融,喜气洋洋,犹如盛大的节日。

这几次活动之所以能够举行,固然是因为在座诸君热情参与,也离不开我们的小兄弟杨宗禄的积极张罗。这次他还特地请其原来所在单位登康公司(即原重庆牙膏厂)捐助了全国知名品牌冷酸灵牙膏作为礼品,在此我代表大家向登康公司和宗禄小弟表示衷心的感谢。

原江北区文化馆长、文化局长万龙生发言,深情回顾文学江北帮的发展历程。他说:

1980年代,小小江北区,顺乎全国文学春天到来的潮流,走出了一群文学作者,产生了大批文学作品,在市内造成了不小影响。许多江北文友自己也实现了理想,创造了精彩的人生。其中出现了不少知名教授、中国作协会员,市级学会副主席、副会长就有好几位。

当年,他们的业绩真的可圈可点,举其大端,可以列举:

1977年1月,举办纪念周恩来同志逝世一周年诗歌朗诵会;

当年还组织部分诗人到嘉陵江沿线采风,写出《嘉陵江组歌》,谱曲演唱;

1979年,江北开全市风气之先,创办了4开的《嘉陵江》文学小报,后来发展为《嘉陵江》季刊,成为江北区业余作家成长的摇篮。

1984年,在罗新同志主持下,组织业余作者采写《可爱的江北》一书,成为前所未有的优秀乡土教材。并由我和汪大波采写《江北区巡礼》脚本,请市电视台拍摄了四集电视片播出,宣扬江北区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

同时期,在江北区成立了两家以“重庆”打头,并吸纳许多市内外人才的文艺团体:一是“重庆香国诗书画协会”,出版了《香国》诗刊;二是“重庆诗歌研究会”,出版了《银杏诗报》。

江北文友有了自己的家:江北区文学工作者协会(江北区作家协会之前身)。

及至本世纪初,市作协创办《重庆文学》月刊,以陆大献为主编,黄兴邦、万龙生为副主编,领导层全是江北人!

以上成就的取得,究其原因,无非六字: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改革开放,思想解放,适逢其时也。

地利:小小江北,竟然散布着那么些爱好文学的中青年,以江北区文化馆与中段猫儿石地区形成两个集结点,又连接起来,形成合力。

人和:一是领导方面,首推爱惜人才、重视文艺的区委书记方家良同志;二是文化馆有谢宜春、王群生这样尽职尽责的辅导干部;三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基层文学爱好者,热情似火,辛勤笔耕。

从江北走出去的文学人才无须一一列举,一些文友即便没有从事专业文学、新闻工作,但是对文学的爱好与追求使他们终生受益,如今回忆起那段岁月,无不感到温馨、甜美。例如杨宗录后来在重庆牙膏厂搞产品营销,很有成绩,他为“冷酸灵”牙膏写的广告词“早晚刷牙,坚韧不拔”可谓家喻户晓,得到厂方重奖。这次活动,他还争取到登康公司的支持,捐赠了冷酸灵牙膏作为礼品呢。

最可喜的是如今江北文学事业后继有人:当年最年轻的“帮人”,姜孝德后来出任了两届区作协主席,成长为公认的江北区地方文化史专家;周其伦曾在溉澜溪街道文化站工作,后来在《重庆商报》退休,如今是文章满天飞的小说评论家。令人欣喜的是,有了比我们当年更好的条件,新一代江北作家已经成长起来,著作甚多;如今的江北区作协有了更好的条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果颇丰;《嘉陵江》已经今非昔比,成为双月刊,是重庆各区县文学文学刊物中公认的佼佼者。应邀出席今天活动的江北区作协主席易刚就是见证人。

在万老的精彩回顾之后,前任江北作协主席姜孝德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鼓励大家,在爱护身体的前提下,生命不止,笔耕不辍,并欢迎大家去《嘉陵江》编辑部作客。

现任江北区作协主席易刚也做了简短而精彩的发言,他最为自豪的是,江北作协如今已经正式在民政部门注册,今后的发展更有保证。他用“昨日风雨比作云,翘首喜迎明朝春”的祝福来结束自己的发言。

与会的江北文学名人也纷纷发言:杨开显回顾了1966年8月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和万老一起谈论文学、谈论诗词的经历,并证言这这是江北文学帮的萌芽;黄兴邦更是感慨“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文化发展”;江北文学元老级人物张继祥老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佐证“文学改变命运”的事实。万老的公子万曦也陪同父亲参加了今天的盛会,并揭秘自己的父亲童心不老,人生乐观的动力源泉都来自于诗歌。

最后,全体参会文友在觥筹交错中为即将到来的的2022,为江北文学更加兴盛的未来祝福!

审核:薛成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关注新文网

  • 新文网编辑
    薛成毅


业务指导:中宣部老干部局书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支持单位: 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
有新文网水印的稿件,版权均属新文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使用须注明“来源:“新文网”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投稿邮箱:china_xww@163.com
互联网反网络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新文网版权所有,是带有新文网LOGO水印文章
Copyright 2019 https://www.xww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