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11 11:24:43 来源:新文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新文网重庆10月11日电(图文/杨耀健)在重庆书画界,但凡提起“涂山三杰”,大家都熟知他们大名:杨竹民、蔡岚、黄笑芸,他们是涂山书画社的主要创始人。关于他们的生平行状,已有多人撰写,无须赘述。本文仅记述笔者从知情者那里听到的一些轶闻趣事,以供谈资。
书画家杨竹民
杨竹民扎根南岸
杨竹民祖籍山西介休县,原名作民,别署作铭,因喜竹,遂改竹民。他从小性孝友,行磊落,议论侃侃,博闻强记,遇事无大小,均愿担当。他喜爱国画,读私塾时,曾经将幼稚之作粘贴在教室墙上,同学皆惊异。他倾心“扬州八怪”的书画,时时临摹。1934年秋,他考入私立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周怀民,听过齐白石、吴光宇、王雪涛、汪慎生等京城名家的课。他主攻山水,兼写意花卉,旁及书法、篆刻,并研究中国画论。因母亲病重,杨竹民提前肆业返乡,参加当地书画社的活动。
日军侵华,华北安不下一张平静的画桌,杨竹民背井离乡,流亡到重庆南岸,安家立业。他曾任中小学图画老师,做过教育部第三服务团文书股长、财政部烟草专卖局科员、警察局职员。他业余不忘根本,每天都要伏案创作。同事开玩笑说,他下的工夫超过专业画师了。其实,他早已超过。
中国绘画艺术有悠久的传统,创造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杨竹民师承传统,采撷众家之长,辛勤耕耘实践,在继承弘扬大写意画的传统技法和画风上,着力尤多。
杨竹民画作《竹》
杨竹民十分重视诗、书与绘画的密切关系,“写意”这个概念,一般都作简练、泼辣、传神理解。他认为写即书,意即诗。中国画的内容要蕴藏诗的意境,中国画的用笔应该是书法用笔,书即抒,写即泄,泄胸中之豪情奇气也。他说:“形得之以神,神得之以意,意来之于情。情来矣,可形随情而变。”故其所作山水、竹梅、人物等,均神形兼备,且得笔墨真趣。
他喜爱画竹。重庆南岸多竹,且四季不凋零,带给他灵感。他所画之竹,竹叶在斜风细雨中飘然流动,别出心裁留下一片空白,引人遐想。小品斗方写“竹”,重重的四笔画成两节竹竿,落墨收笔,自成竹节。初看如书,细观是画。一笔中枯湿浓淡分布得当,竿上细丝,光、质皆出。他有一幅画,分明是几个重叠交错的“竹”字,充分运用了书法中的顿挫波折程式,展示了中国字的象形特征。
杨竹民善用水墨,设色技能亦高超。他的山水、扇页色彩艳丽,使人如身临其境,陶然而忘机。他的篆刻也了得,金石华彩,知白守黑,方寸之间,刀走凌云。
战时物力艰难,有限的工资仅可糊口,笔墨纸张的价格,却又只涨不跌。莫奈何,杨竹民节假日就去南坪场上摆个摊,代刻印章,不少人慕名前来求印。一天,有位军人持一方普通寿山石,指定要刻“伍豪之印”四个字,约定下周取货。杨竹民接下活路,回家制作,两个晚上完工,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一周后军人来取货,用印泥试过满意,付款而去。若干年后他才知道,“伍豪”是周恩来在“五四”时期用过的笔名,那位军人来自红岩村。
杨竹民山水画
解放初期,杨竹民发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和成就——和徐悲鸿先生商榷》一文,徐悲鸿作《答杨竹民先生》,就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写实进行了讨论。徐悲鸿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的回复,使杨竹民名声日隆,被誉为“赛板桥”、“西南一支竹”,这是相当高的评价。
后来杨竹民陷入冤假错案,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走回自己履历表去沉默,好像什么也不曾发生,什么也不用说。很长一段时间,他靠画外贸工艺竹帘画维持生计,身心备受折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他被安排为重庆市文史馆馆员、南岸区政协委员。
1980年代初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由重庆老一辈著名书画家及工商界人士发起,创建了一个书画社。因筹备与创建都在涂山寺,命名为涂山书画社。杨竹民被聘请为涂山书画社老师,当他站在雪白的宣纸前,重新举起画笔,内心的隐痛还没有完全消退,便一下被甜蜜和喜悦占据。他的画笔,随着激动的心而颤动。
杨竹民在涂山书画社授课,总是尽心尽力。十年浩劫,青黄不接,他要做一个园丁,为中国书画、篆刻培养接班人。他毫无保留地传艺传薪,将数十年的心得体会,娓娓道来,启发学员。他说:“要争气,要用行动证明,新一代书画人是可以信赖的。”
杨竹民离乡半个多世纪,很想回老家看看,却没有时间和精力,鞠躬尽瘁。然而,他的故事和传世之作,一直留在山城,受到人们的景仰和缅怀。
工笔画家蔡岚
蔡岚妙手写空灵
蔡岚是浙江杭州人,自幼好奇,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江浙一带文化积淀厚重,蔡岚的创作取向,是从观赏开始的。原来杭城有好多家书画店,店内除惯常的山水写意画外,还有不少后人仿制的古人工笔画作,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李唐的《采薇图》、以及仇英、唐寅的画作。他常去痴痴观看,不知不觉醉心于工笔人物画。
杭州寺庙中,则收藏着施主贡献的菩萨、罗汉画像,这也引起蔡岚关注,他可以在一幅画前站半天。寺庙中的罗汉群像,也是蔡岚仔细观察的对象。他们眉目传神,仪态各别,喜怒哀乐等表情,都好像从内心透出,极为真切自然,栩栩如生。他们的外貌也与世人相同,有老有少,有坐有立。有的衣衫不整,有的帽履整洁。前者如秋潭老蛟,张口微哂;后者如诗人望月,不断吟哦。有的慈眉善目,妙相庄严;有的怪诞狰狞,动作诡异。有仲足屈膝者、打坐箕踞者、拄杖者、持珠者、合十者、摊手者、矫揉作态者、念念有词者、闭目凝思者、煞有介事者。还有以指探鼻者,轩渠自得,或努其长喙者,缬纹皆见,不一而足。蔡岚觉得,工笔画最适合表现各种人物。
所以蔡岚拜师,选择的就是擅长工笔人物画的先生,先后拜过不止一位老师,博采众长。老师们要求他多研究画论,学习诗词,师法自然。他茅塞顿开,遂用心学习唐诗宋词,旁及魏晋诗人如陶渊明、阮籍的诗篇。
蔡岚作品《罗汉》
蔡岚基本功扎实,一般先画好稿本,反复斟酌修改才定稿。然后复以有胶矾的宣纸或绢,用狼毫小笔勾勒,随类敷色,层层渲染,取得最佳表现效果。他青年时期便已脱颖而出,在杭州小有名气,并去上海创作,希望以画作谋生。不过,画作毕竟不能天天成交,还得有个职业谋生。在沪期间经人介绍,他去旁听工业学校的课程,掌握了一定知识,获得中专毕业证书。他到工厂打工,拥有了一些实践经验。
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首当其冲,20岁的蔡岚随着难民流亡重庆,落脚南岸。人生地不熟,他必须求职争得温饱。石棉是一种矿物,纤维状的石头,不怕火烧,它可以做成类似纺织品一样的隔热材料。而且,它无论沾染上什么脏东西,沾上油烧一烧就干净了。为防御日军飞机轰炸,石棉企业受到经济部扶持,发展很快。说来也巧,迁渝的石棉企业负责人是浙江老乡,得知蔡岚有知识有文凭,任用他先后担任“大康”石棉厂经理、“康亚”石棉厂厂长。
解决了饭碗问题,他重操旧业,加入“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见过徐悲鸿、林风眠、傅抱石、叶浅予、陈烟桥、刘铁华、田峰等美术大师。
工笔画作为中国画两大技法之一,自古就有“活灵活现、妙笔生花”的美誉。无论是仇英的层层浸染、形神兼备;还是张大千的“师古、师自然、师心”的境界,都将工笔画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1941年张大千到重庆举办画展,蔡岚跑到夫子池美术馆去看了一整天。1944年“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重庆展出,蔡岚又去观看,没有照相机便速写记录,回去细细揣摩,烂熟于心。菩萨、罗汉、飞天仙女乃至侍者,在张大千笔下活灵活现,成为蔡岚的样板。
蔡岚作品《仕女》
文学浸润既深,又有大师画作指引,蔡岚作画时便调气涤心,营造意境。同时,他精研谢赫、倪瓒、赵子昂等论画的文字,包括诗、跋、序、赞。结合对明清中国文人画派,如徐青藤、黄瘿瓢、任伯年、石涛、八大山人的画加以研究。如此效法大师,自然视野开阔,作品逐年精进,画罗汉尤其传神,被誉为“蔡罗汉”。有眼光的收藏者,开始上门来求购他的画作。
解放后,蔡岚转入国营企业,曾出任塑料四厂副厂长。十年浩劫他受到冲击,画作被指责为“散播封资修”。走进新时代,他被安排为南岸区人民代表、重庆市文史馆馆员,扬眉吐气,重新拿起画笔。他的代表作《观音》《钟馗》等,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收藏。
涂山书画社成立,蔡岚由衷感到高兴。书画社第一次开会那天,虽然不是海棠结社,行过酒令填了新词,却是志同道合者的倾心交谈,畅所欲言。那天,可能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换来一身倦意,却是喜悦满怀。
他在涂山书画社授课,并培养亲手挑选的弟子。他说:“如果说绘画有什么诀窍,那就是舍得勤学苦练。你选择了一种生活,就必须放弃其它的九十九种。”他又说:“平生最反感庸俗画风,人云亦云的画风。你们要锐意进取,走出最适合自己的路子。”
蔡岚的嘱咐,成为学员遵守的准则。
篆刻家书法家黄笑芸
黄笑芸跻身“巴社”
黄笑芸出生在重庆江北县静观场,祖上广积田产,内有女仆,外有长工。其祖父虽然属于绅粮,却深知文化对于人的成长不可或缺,非常重视对孙子的教育,在家中办有私塾。黄笑芸小小少年,就被长辈赶鸟轰鸡似的送进私塾,去学习孔孟之道、四书五经。
黄家聘请的私塾老师名叫陈少凡,在科举时代参加过乡试,中过秀才,学识渊博。陈老师的理想抱负,因为科举制被废除未能如愿以偿,就把教学视为己任,兢兢业业。唐风宋雨,从他那里飘洒下来,滋润着少年黄笑芸。大户人家,除去彝尊甁鼎一类古董,总要悬挂字画以美其壁。说来也奇怪,黄笑芸每每看到字画下边的的题名落款印章,不知为什么就稀罕得很。加上陈少凡的灌输和调教,他迷上书法和篆刻,课余时间沉溺其中。
黄笑芸的第一件作品,是自己用粘土做成长方块,用小刀刻成的。他找来印泥,朱红色的一个“黄”字跃然纸上,未及细品,心已先醇。不料陈少凡看过后对他说:“字写得不好是没法刻章的,你还要多练书法。”黄笑芸听在耳中,记在心里。
早年印刷业落后,印谱极不好找。祖父人托人的,从重庆城里以高价买到《丁黄印谱》拓印本、《金蝶堂印谱》,黄笑芸如获至宝,从此得到治印门径,时时揣摩和实践。
自由的鱼,会非常活泼地游向海洋。勤奋的黄笑芸不负家族厚望,先是考进初中、高中,1930年代中期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同学们都喜爱中国文化,也喜爱传统的东西。黄笑芸的手艺派上了用场,同学们都有求于他,希望拥有一枚自己的印章
黄笑芸篆书《早发白帝城》
黄笑芸为川大同学治印,不用名贵的石头,担心给人家刻坏了。一般的材料,他刻起来没有心理负担,发挥自如,同学满意。一位大官的儿子与黄笑芸同班,有天拿来一方田黄石,请黄笑芸田治印。田黄石最为名贵,有“一两田黄,三两黄金”的说法。这样贵重的石头,黄笑芸不敢刻,请同学拿回去。
另一次,哲学系有人慕名而来,手持一方磨过的旧章请黄笑芸代刻。他一看,这快石头虽然是普通的寿山石,侧面却残留着一个“丐”字。黄笑芸认得,这是清末民初非常著名的金石篆刻家寿石工的作品,将其磨平另刻太可惜,于是告诉那位同学,并退还这枚旧章。
1930年代末期黄笑芸毕业回重庆,家里要他去打理田产,他不干,在重庆谋得一个职业,时间和精力全耗在雕刻印章上。好一个热衷的治印人,他的夜生活,便是手握刻刀,注目一方印章。
抗战的烽火,把全国主流篆刻家集中到重庆,大家志趣相投,谈天说地,其乐也无穷。美术家成立了“美协”,经常有活动,先声夺人。篆刻家们商量,发起成立了“巴社”,以乔大壮、唐醉石领军。黄笑芸最年轻,但最为发奋。他跻身名家群中,接触到《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见到《祀三公山碑》,篆法一变。后来又见到《秦权》文纵横平直,一任自然,作品又大变。大师都夸奖他。
“巴社”邀请全川同仁到重庆聚会,互相切磋。从成都来了一位篆刻界的名人,名叫罗祥止,是齐白石的亲传弟子。待到茶水三过,此人出示了齐白石赠给他的一方印章,上面有齐白石亲手镌刻的“吾道西行”四字,勉励有加。
黄笑芸书法作品《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
大师门生到重庆,岂可错过?黄笑芸随即缠着罗祥止,请求指点。经不住黄笑芸的再三恳求,罗祥止答应看看他的东西。黄笑芸赶紧回家去,取出一些自认还将就的篆刻,当晚就送到罗祥止下榻的旅馆去。罗祥止对每件作品,每个字都认真点评,如“弱了”、“细了”、“平了”等,并向黄笑芸讲解哪刀好,哪刀不好,哪笔的弯直和粗细应该怎样处理,指导得很具体。夜深回不去,他也在旅馆订房,细细体会。遗憾的的是,罗祥止住了两天就回成都去了。
在朋友们鼓励下,黄笑芸自印了一册印谱,却秘不示人,只送给同道。那册印谱枝叶婆娑,花朵满树,是真正属于他的一份自豪。
建国后由于历史原因,黄笑芸生活困难,不得不自谋出路。他做过搬运工,搬运重物。他在街头摆过摊,替人雕刻私章。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拨乱反正,他得以平反昭雪,并被聘为重庆市文史馆馆员、遴选为南岸区政协委员。晚年,他先后为《秦汉篆隶字形表》《汉语大字典》缩写石鼓文,摹写其中的竹木简、帛书,获得专家好评。
淡泊走人生,平静有真情。黄笑芸塑造了一个清清爽爽的自我。
如今,杨竹民、蔡岚、黄笑芸三位大师虽然都已作古,但却留下了不少鲜活的作品,成为山城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杨耀健,1953年出生于重庆市,四川大学中文系78级文学学士。中共党员、重庆市政协委员、市管干部,现任重庆文史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宋氏姊妹在重庆》(人民日报出版社)《没有公开的秘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虎!虎!虎!》(中国青年出版社)《史迪威与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杨耀健自选集》(香港天马出版公司)《西南局第一书记》(重庆出版社)《商界集萃》(重庆出版社)《解密飞虎队》(重庆出版社)《春风又绿两江岸》(中国青年出版社)《山城的黎明》(中国文史出版社)等书10种。
长篇小说《西南局第一书记》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荐为纪念小平百年诞辰佳作。另与人合著《陪都人物纪事》《重庆——中国西部明珠》《宋庆龄在重庆的故事》《重庆与名人》《巴渝轶闻掌故》《重庆地名文化故事》《街街巷巷七星岗》等书。历年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重庆市作家协会历届理事(直辖前)、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委会委员(直辖后)。
审核:薛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