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30 11:14:03 来源:新文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新文网讯(文 陈泰涌)王雨终于回归“正途”了。
以前我对王雨的身份认知是有些模糊的,中国的超声医学专家和博士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知名作家。这让我在写上一句话时很犹豫是该用逗号还是用顿号。
他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长篇小说《填四川》,以及32集同名电视连续剧,让王雨成为诸多媒体访谈的红人。加上他随后的长篇小说《开埠》《碑》“重庆移民三部曲”的推出,给王雨贴上了一个“移民”作家的注释,有年轻的媒体记者叹息,他怎么不写医疗题材的小说呢?太可惜了。
我是比较关注他的作品的,好多年前他就写了描写了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艰难、困惑及发展前景的长篇小说《飞越太平洋》,“你那时应该还在上小学。”见年轻记者欲辩,我又说,“他还写了医疗和房地产业欣慰与困惑的长篇小说《血缘》。”记者不服,“他为什么不写现在的医疗?”
再见到这位年轻记者是在《产房》电影的首映式上,我们均笑而不语。《产房》是根据王雨短篇小说由他自己改编的,从名字就知,王雨的创作终于“回归”了。
王雨这短篇小说原名《护士长》,《小说界》2015年6期发表时更名为《产房》,其剧本发表于《中国作家》(影视)2018年7期,获得了“重影杯”第九届电影剧本一等奖,证明了原著的厚重。
电影开场前,年轻记者坐在我旁边低语,现在医疗题材不好写,更不好拍,要么假大空拔高白衣天使不食人间烟火,观众会骂编剧和导演白痴;要么涉及医患纠纷甚至医闹这一敏感话题,新闻的度不好把握,往往选择回避。这题材的文学作品怎么过审?
影院灯光熄灭,我的心就一紧,故事是从一个产妇羊水栓塞死亡开始的,产妇死亡,职业医闹登场。何等熟悉的场景!我想起了第一次和王雨打交道时的场景,那时我也是一名年轻的记者,正是因为一位羊水栓塞的产妇死亡而去医院采访,王雨是院方领导,接受了我的采访。当记者之前我也是一名医生,医学常识还是具备的,经过实地采访,我决定回避产妇死亡这一医疗纠纷,而是在报纸上写了一篇有关羊水栓塞病情如何凶险,目前国内外临床救治成功的案例几乎是奇迹这样的科普性报道,但是,这也引起了一些人对报社的围攻。现在,呈现在了银幕上。
这部电影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却又超越了现实,我的思绪不由得自行进入了蒙太奇状态。二十多年前医学院毕业后,我分配至一家三甲医院当外科医生,几个月后辞职,辞职的原因除了年轻气盛,更因为医院“下蛋”,按闹分配,越闹越有利益。有的患者竟然口口相传,对医院的投诉,无论是否查实,亦可减免部分医疗费用,因为医院为了创等级必须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我相信人性本善,将心比心,绝大多数患者是懂感恩的,但利益也驱使有的人私心膨胀,所以,哪怕我这样一个毛头医生谨小慎微、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还是遭了投诉,气得我脱了白大褂准备和这患者家属干一架。后来我真脱白大褂当了记者,听到看到更多,这才发现,医患关系中,患者是弱者,医护人员也是弱者。
王雨聚焦风口浪尖的妇产科护士长肖春(范艳饰演),是一招险棋,要么落入俗套,要么成就一部好作品。要成就一部好作品,没有长期真实的医院生活经历,没有对医护人员的共情,没有对患者的医者仁心,没有对职业医闹的不退让,很难。王雨这位斜杠人物,与导演郭琦、制片人刘岗和剧组共同完成了这部好作品。
银幕镜头变换、场景切换,小说变成了《产房》电影,说明了小说的成功。而电影如何?作为重庆本土拍摄的这样一部故事片,所有的场景都是我们生活着和熟悉的,而重庆的谐剧名家凌淋所饰演的医务处长常常让观众“跳戏”,总会去想《街坊邻居》里的“为民医院院长”怎么突然就成了医务处长呢?还有很多熟悉的重庆地产“明星”,在电影里饰演了不同的角色,亲切,接地气,真实,感人。正是电影起落的情节和这些小小的幽默,影院中的观众才笑中含泪,泪中有笑。
观看首映式之后,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当我们今年经历了太多悲情大爱的感动之后,现在,我们需要这样一个真实而温柔的抚慰。”
审核:薛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