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承 | 滚动 | 专题 | 特稿 | 头条 | 热点 | 人物 | 资讯 | 娱乐 | 传媒 | 教育 | 书画 | 房产 | 旅游 | 地方 | 健康 | 民生 | 公益 | 汽车 | 红色

红军长征到綦江扼守关隘牵制敌军,保障遵义会议召开

时间:2022-8-3 17:44:33  来源:张学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图文/张学成

红军长征到綦江,红旗飘飘军号响,

盐防军不自量,阻止红军去北方,

红军英勇破敌阵,九盘山上打胜仗。

刀光闪枪声响,打的盐防军喊爹娘……

这是《九盘山上来红军》其中的一首歌曲。据《历史的记忆-綦江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原创优秀歌曲集》书中记载:1977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40周年,原綦江县文化馆创作了组歌《九盘山上来红军》。组歌以《曙光照亮九盘山》《九盘山上打胜仗》《苗家喜迎红军来》《红军住在干人家》《打富济贫救干人》《红军呀,我要跟你们去长征》《红军洞中鱼水情》《红军墓前忆亲人》等9首各种表演形式的歌曲组成,全面展示红军长征到綦江,红军英勇善战、军民鱼水情深和綦江人民沿着英雄足迹奋勇前进的决心。

当年,该组歌在綦江连演几场后,又多次到重庆主城演出,观众看后感言:“这场音乐会不亚于省市级文工团的水平”。

01中央红军长征到綦江

从瑞金算起,中央红军长征总共走了367天,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走过了闽、赣、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跨过万水千山到达陕北。中央红军长征中,转战重庆綦江,是长征中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节点。

据《红色石壕》一书记载: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攻占黔北重镇遵义城,中央决定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为了严防川军进犯,保证遵义会议顺利召开,红一军团红一师攻克娄山关,于1月10日攻占了桐梓县城。随即,红一军团派先头部队继续向贵州新站、松坎和綦江方向推进。1月15日,红一军团一师二团进驻素称军事要地的綦江羊角,扼守尧龙山下川黔交界的酒店垭关隘,监视驻扎在川黔边境九盘子一带的川军和贵州盐防军。

1月21日,红一军团直属队和第一、第二师8000多人,从松坎出发,经箭头垭和黑镜塘,于当天下午到达石壕。1月22日凌晨,部队开拔,经梨园坝向贵州温水、良村、东隍等地进军赤水。

中央红军在綦江期间,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得群众拥戴和赞扬。石壕至今流传着一首歌谣:“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

綦江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为中央红军实现伟大转折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持,是三大主力红军在重庆活动的重要节点。中央红军长征过綦江,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綦江是保卫遵义会议的前哨和重要屏障;中央红军长征过綦江,为四渡赤水制造了重要战机,綦江是四渡赤水的战略节点,在此奏响了四渡赤水的序曲。

01红一军团指挥部遗址今犹在

石壕镇位于綦江南部山区,平均海拔1400米,与贵州省习水县相邻,是重庆的南大门。如今,红一军团当年在石壕的临时指挥部遗址、红军桥、红军洞、石壕红军烈士墓等,都见证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红军与当地群众的鱼水情故事流传至今。

石壕镇中心小学内,有一座约100平方米左右的单檐悬山式屋顶老屋,由于年久失修,墙体表面混凝土脱落,大部份墙砖裸露出来,这些裸露的墙砖每一块上都烧制有“禹王宫”3个字。

据介绍,禹王庙建于清朝时期,占地9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合天井布局,砖木结构。左右有两个厢房,庙里建有戏台、观音阁等等,是当时石壕地区最气派的建筑。上个世纪80年代,镇里为修建石壕镇中心小学,就把庙子拆了,现在仅剩下这间独屋。

《红色石壕》记载:1935年1月20日,周恩来、董必武随红一军团从松坎出发,于1月21日下午到达石壕。当时,红一军团的临时指挥部就设在禹王庙里。周恩来、董必武就是住在这间房里。附近操场,是当年红军放马匹等物的地方。红一军团在石壕只驻扎了两天。1月22日凌晨离开,开始准备“一渡赤水”。

周恩来、董必武等人路过这里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段经历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杨成武、邓华到綦江时还谈到过这段经历。

如今,綦江已将该遗址作为重点文物保护,该遗址的发现对梳理重庆市长征文化脉络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02红军洞故事世代流传

石壕镇梨园村一斜坡地上,有一个“油岗嘴岩洞”,洞口座北向南,洞内面积约8平方米。这里就是当年村民李树清保护红军伤员的藏身之处,后来被村民们称着“红军洞”的地方。为了纪念红军战士,人们还在洞口的石头上刻下“红军洞”3个字。

据《红色石壕》一书记载:1935年1月21日,红军长征经过石壕时,农民李树清接受红军卫生队请求,收留了4名红军重伤员。红军离开后的第二天上午,李树清一家就把4名红军伤员背到山后的油岗嘴岩洞隐藏起来,他们一家就轮流给红军伤员送饭送水。这4名红军伤员都是外省人,分别姓杨、夏、刘、洽。一个月后,姓刘的伤员因伤口感染发高烧牺牲了,不久姓洽的伤员也去世了。李树清把他们埋在油岗嘴岩洞前面。两三个月后,李树清把活着的2名伤员背回家调养。1935年的一天,姓夏的红军告别了李家,从此杳无音讯。留在李树清家的最后一名伤员叫杨延河,伤好后继续呆在李家,1937年的一天被国民党抓壮丁抓走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了消息。

如今,“红军洞”的故事仍在继续流传。石壕镇还有很多当年红军战士与村民亲如一家人的动人故事。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  

03红军司务长血洒箭头垭

据《红色石壕》记载:1935年1月中旬,贵州松坎盐防军被红一军团先头部队击溃,队长姜金全残部逃到川黔交界的瑶龙山寨驻扎,妄图阻止红军前进。1月20日,红军又将其残部打散。次日中午,红军某部在箭头垭场吃完午饭后继续前进,留下司务长和两名战士检查红军纪律,归还借用群众的东西。

姜金全见红军只剩少数后勤人员,便命令长枪班将箭头垭场包围,短枪班进场袭击。三名红军寡不敌众,一人牺牲,一人负伤,司务长则负伤被捕。

盐防军立即将司务长的随身物品搜去,并对他施以“灌石灰水”等酷刑。当晩,司务长被吊在农民赵兴五坝子边的桑树上。赵兴五见其伤势严重,便偷偷送了一碗饭菜给司务长。司务长怕殃及赵兴五,坚持不吃。第二天,司务长被杀害。司务长始终坚贞不屈,未吐露关于红军的任何信息。

上世纪60年代,原綦江县石壕区羊叉乡政府在司务长牺牲地修建了红军烈士墓。1981年,司务长遗骸被迁葬于石壕红军烈士墓。

04红军桥留下红军足迹

红军桥位于石壕镇两河口,连接香树、高山两村。原名叫“两河口大桥”。该桥跨度19米,宽3米,桥身高约3米,始建于1873年的清代同治十一年间,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

此桥为穿斗式木质结构风雨廊桥,用料为上乘的马桑树。约8米高的桥墩由石块堆砌而成,桥墩结实,桥身轻巧稳当。桥下溪水潺潺。

《红色石壕》记载:当时红军为佯攻重庆,给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提供战机,1935年1月21日下午,由周恩来、董必武率领的中央红军红一军团从贵州松坎出发,经箭头垭,进入石壕镇,路经两河口大桥。后来当地老百姓为纪念红军,把桥改称“红军桥”。

岁月峥嵘,沧海悠悠。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红军桥仍矗立在两河口上,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红军桥是一处可见证当年红军长征路经綦江的重要文物古迹。

04石壕红军烈士纪念碑

红军在石壕牺牲了5名战士,一名是红军司务长,另有2名,就是1935年二、三月间伤重在农民李树清家牺牲的红军战士。

还有2名,是红军到达石壕时因伤势过重而牺牲的伤员。一名死于李汉坝的周家店,由农民王昌培等就地掩埋;一名死于石壕兴隆村,由当地农民杨玉林等将其生前所带军毯包裹遗体,掩埋于山疙瘩。

綦江解放后,为了缅怀红军烈士的丰功伟绩,1964年、1966年和1972年,当时政府先后率领群众,将石壕乡境内的4名烈士遗骨集中迁葬在白果村,并在羊叉乡茅坝坪红军司务长掩埋处立碑纪念。1976年、1983年,在石壕场附近的苗儿山麓修建了简易的红军烈士墓,将5位烈士的遗骨迁葬于此。

1985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石壕红军烈士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綦江又对石壕红军烈士墓进行了修葺、扩建,墓地制高点屹立着高17.5米的“石壕红军烈士纪念碑”,碑上刻有聂荣臻、张爱萍题写的“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长征精神”、“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等大字。

作者:张学成,笔名:雪燃。现供职重庆市綦江区融媒体中心。重庆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新闻的第3只眼》《离殇》等10部长篇小说。

审核:薛成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关注新文网

  • 新文网编辑
    薛成毅


业务指导:中宣部老干部局书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支持单位: 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
有新文网水印的稿件,版权均属新文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使用须注明“来源:“新文网”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投稿邮箱:china_xww@163.com
互联网反网络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新文网版权所有,是带有新文网LOGO水印文章
Copyright 2019 https://www.xww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