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承 | 滚动 | 专题 | 特稿 | 头条 | 热点 | 人物 | 资讯 | 娱乐 | 传媒 | 教育 | 书画 | 房产 | 旅游 | 地方 | 健康 | 民生 | 公益 | 汽车 | 红色

春风化雨,我们去万盛丛林

时间:2021/6/20 10:16:05  来源:新文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文网重庆6月20日讯(作者:许大立)1 我与万盛的友情始于翁杰明主政万盛的时代:我的一位曾经的朋友开发了当年万盛城区一栋单体楼,力邀我报社加入。时任重庆经济报总编辑的我,自然想融入其中,既为万盛城市建设出力,也能让报社获得效益和发展。我和翁书记以及各方面多有接触。那时万盛煤经济发达,老百姓过得也不赖,但城区还是灰蒙蒙一片,街道房屋多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风格,色彩单调凝重,少有现代气息。一个以煤炭生产贸易为主要经济模式的都市重镇,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脚步。

此后多年,虽去过黑山谷十里原麓等风景区,却再也没踏足万盛主城。今次再到万盛城区,已是万家灯火户户笙歌时分。暮春豪雨,仍挡不住我和一众作家的热情,举伞淌水,兴致盎然。我们从所住酒店出发,穿过宽阔的区中心广场,一路往前,径直走到孝子河畔,只见新楼处处,霓光斑斓,灯红酒绿中,欢声笑语如汨汨流淌的春水,飘飞在光怪陆离的街头,昭示着快意和幸福。不禁感慨,十多年间,昔南桐矿区的地域还在,可是它的精神与风貌早已发生了质的蜕变。
        万盛文联主席胡明竭尽地主之谊,为我们撑伞引路,为我们导游解说,激情满怀讲南桐矿区更名万盛经济开发区的沿革由来,讲它作为老工业城市重庆能源基地的不可忽视的历史性贡献,讲它近年关煤转型的划时代决策;带我们去看万盛人引以为傲的国家级羽毛球训练基地,还有国内第一规模的庞大的群众性羽毛球场地……
        雨大地滑,脚力羸弱,然眼前一切却让我陡生感慨。短短十几年,万盛已从一个黑黢黢的煤经济小城蜕变为现代化的绿色数字城市,幻化成一个绿水青山经济发达的现代工业文旅大观园,令人侧目。晨起见广场上音乐缭绕,歌舞升平,就知万盛人幸福感爆棚,这一切,源于自上而下的给力政策,源于自下而上的奋发戮力。
2
      去万盛首日我们参观了华绿生物。这公司位于丛林镇绿水村,居然是生产金针菇的现代农业企业。观其名,再环顾四周,名副其实,的确被绿水青山怀抱,实乃一洞天福地是也!
      对于蘑菇的最原始记忆是在1966年。那一年正演绎着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18岁的我高中刚毕业,被组织安排去大巴山深处的通江老区“劳动锻炼”。我所去的知青林场离通江县城有200多里路,没有公路,在莽莽原始森林之中。那里遍地松杉柏漆,野果丛生,林下各种菌类药植采摘不尽。最多的是黑白木耳,还有天麻杜仲百合等等。那时食物匮乏,各种蘑菇便是最好的蔬菜,也是回城极佳的馈赠之礼。
        及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人生辗转,浮沉多年后我到江津第一中学任教,有个北方籍的生物老师热衷创新,居然在实验室里培育出了新鲜蘑菇。我们常常花几毛钱买两斤回家凉拌煮汤,那种鲜味居然有深山老林的味道,至今难忘。
        在缺吃少穿的年代,蘑菇曾是稀罕之物,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方成了家家户户桌上寻常菜肴。比如金针菇初上市时,食客趋之若鹜,直呼世上仙草,即便今天,也位列火锅店必备蔬菜前几名。尽管它早已不是珍稀之物,但当我走进华绿公司生产车间,看见那种气派那等规模那些设备和运作程序时,我还是在目瞪口呆之后长叹了一声:老天爷,中国人吃金针菇就像喝白开水一般吗?
        高阔的生产车间里培养瓶摞架累叠,一层层一排排塞满密封的隔间,瓶皿里是黄褐色的培养基和养分,下了菌种之后在18℃左右的条件下生长,由细微的芽孢渐渐长成修长的植株,最后被机器收割,再被几十个大活人紧张地包入袋装进盒发往各地……作家们好奇,很多是吃货,都问可否生吃,敦厚和善的解说员大哥果真扯下一根根植株,送到一个个好吃狗的嘴中。哈哈,我也吃了,好吃,回甜,怎么感觉比火锅店里的脆嫩?解说员大哥笑答,我们的金针菇质好誉佳,每天几十上百吨发往西南各省诸市,基本满足需要,应该没有假冒伪劣,口感不同,是和你其时的心情或者味蕾感觉有关吧?大叔太专业,我等无言以对。哈哈!
        华绿生物作为国内知名的蘑菇生产龙头企业,他们和品品鲜等公司通力合作,带动了丛林镇域内的18家食用菌种植大户和专业生产合作社,开发了金针菇、鹿茸菇、双孢菇等10余种食用菌,年产量超6万吨,产值5亿元,形成了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我一直以来认为是小打小闹的蘑菇产业,居然在丛林镇绿水村,做出了如此靓丽大器的文章,为万盛经济开发做出了莫大贡献,真是感慨万端,心绪难平,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3
        人生几十年,又在新闻单位工作,见过许多村干部村支书,形形色色,气象万千,及至今时,大多数几无印象,可这位万盛经济开发区丛林镇绿水村的党总支书记蔡志华,一出场就让我等刮目相看。
         此人五十不到,长得年轻,看起来也就而立之年。衣着简朴,说话带笑,给人以很踏实的亲和感。正是满坡柑子花飘香时节,招蜂引蝶,美不胜收,绿水村的确是绿水青山,名副其实。但引我注意的还不是他的果园,而是他一路上的流畅的解说。他讲他的创业之路,讲他和老婆20年一路走来含辛茹苦,有细节有故事有心路历程有分析,口若悬河,丝丝缕缕,张弛有度,有哲理有点评信息量巨大……我立马跟同往的青年作家朋友糜建国说,此人有内涵,有写头,你精力旺盛,文思泉涌,可以详加采访,写成一部有份量的报告文学。
        本以为蔡志华是某农业大学毕业,同行的丛林镇副镇长陈星告诉我,他初中肄业,但是善于学习,所有的果树栽培技术都是自学成才。这让我大跌眼镜!他种果树原来是被逼上梁山。所有人都不看好,都不相信果树能改变贫困。讲到自己结婚时居然欠账2000多元,我看到他眼中噙泪;说到为了承包山地种植果树,他和老婆遭遇的艰难与不堪,我看到他的执拗与勇敢。一切都源于贫穷,他要带领乡亲们向贫穷宣战。
        没有钱,他低三下四向亲人求助,用至诚感动友人乡亲入股。不懂技术,他四出拜师学艺**学嫁接学施肥学疏果等等果树栽培真经,终于用赤诚和心血浇开了满山果花,结出了满树硕果……如今的绿水村,有四季花果,有南瓜蘑菇,有柑橘园樱桃园桑椹园,还有味美价廉的农家乐可吃可住……
        他说如今绿水村的果蔬已经不需要车马劳顿到处寻找市场,往往在树上或网上就被南来北往的游客摘光订购,当年一贫如洗的村民如今年均收入在15万元左右!这个数字再次让我惊讶,但是我相信。这个2020年被市里列为2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的村庄,还被授予国家级宜居村庄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真是名至实归,不负众望。
         采风路上,丛林镇党委书记李霞、镇长高立军介绍说,他们最近几年关掉了所有煤矿煤窑,认真贯彻了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执行坚决,令行禁止,全面实行产业转型,成绩巨大,前程锦绣。丛林镇户籍人口1万余人,如今在住的仅有4000多人,镇里就是要用乡村振兴的诸多措施吸引居民回流,让家乡变成康养之地文旅新宠幸福乐园。我说,途中所见,的确如此,丛林镇满目青山,生态一流,不仅仅丛林镇,整个万盛经济开发区都一派欣欣向荣。记得几年前我曾经在主城某次座谈会上说过一句话:万盛有万圣,一定会万胜!万盛生机勃勃是因为有万千圣贤汇聚,群英荟萃,献计献策,故战必胜,直至万胜。虽是笑谈,其情也真!
      万盛,万圣,万胜。欣逢盛世,众圣合力,胜利在握。祝福丛林,祝福绿水,你们的未来会更美!

审核:薛成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关注新文网

  • 新文网编辑
    薛成毅


业务指导:中宣部老干部局书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支持单位: 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
有新文网水印的稿件,版权均属新文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使用须注明“来源:“新文网”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投稿邮箱:china_xww@163.com
互联网反网络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新文网版权所有,是带有新文网LOGO水印文章
Copyright 2019 https://www.xwwnews.cn/